品茗茶香论英烈
2019-11-16 20:26:55
  • 0
  • 1
  • 17
  • 0

盛夏时节,我与友人来到了信阳山区,体验了大别山区山林的葱郁和山里人的热情与纯厚。我更了解到一位老革命后代所传承的一种基因:朴实、勤劳、聪明和坚强。

                           周强让邻居朋友给我们打毛栗子

那天中午,我与好友在信阳市吃过饭后出发到浉河区的柳林乡。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大约40分钟左右,开始在凸凹不平而狭窄的山路上继续行驶。朋友电话联系上一位叫周强的山民。

朋友说,周强的家族在当地非常有名,过去是当地一家富有的商户人家。现在的周家人,也有好多都在京城与海外定居,只有这位叫周强的朋友,还在坚守着祖上所留传下来的故地。周强的老太爷是一位早期共产党人。笔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问间,朋友说,我也说不太具体,等见了周强你问一下,他会给你详细介绍。

不大一会儿,车在一个岔道口停下,一辆白色面包车在那停着,一位近35岁左右的男子在面包车旁站着,朋友在车上摁下喇叭,中年男子听到喇叭响,慌忙迎了上来,满脸笑容与朋友握手,朋友把我介绍给中年男子说:“这是一位老大哥,川哥。”

随后,朋友又给我介绍说:“川哥,这位就是我刚才给你说到的那个周强。”

握手。

我仔细打量下周强。他中等个儿,寸头,方脸,微胖,皮肤黝黑,上身穿灰色体恤,下身穿老绿色裤子,脚穿有些破旧的白底蓝色运动鞋。

他也与我的好友一样,很热情的喊我“川哥”。

之后,他开着面包车在前面引路。驶过一段高低不平的山路之后,车在一片稍开阔点的地方停下,我们走了约20米左右,来到了周强的家。

                         周强让邻居给我们打毛栗子品尝

周强的家,独一户,没有院墙,也没有看到四邻。我问周强,你们村的人呢?

他回答:“我们这里居住的都很零散,不像市里面,都是楼房,全是人!”

“川哥,你看周强会打算吧!”朋友指着一间房说:“他还开着豆腐坊呢”。

之后,朋友又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小房屋说:“那是他妻子开的卫生室”。

周强接过朋友的话说:“我们俩是医学院的同学,我们村子小,人也少,就医的相应也少,妻子一个人也不怎么忙的!”

在客厅里,周强拿出自己种植的纯正的毛尖茶。朋友解释说,“周强的毛尖茶,在信阳浉河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全信阳市,也不一定能找到这么纯正的无公害好茶。”

我问朋友:“这是怎么说的?”

朋友说:“还是让周强给哥哥介绍吧”。

周强用刚落滚的水把茶洗了下,又倒水泡上,茶变成了绿色尖尖倒立起来,随后,客厅里开始弥漫起淡淡的茗香。

“二位哥哥,赶快品茶,体验一下我栽种的毛尖茶吧。等一会儿,我带二位哥哥亲眼看看老太爷工作的豫南交通站旧址、讲习所和纪念馆。”

品茗间,周强开始介绍他种茶的秘籍。

他说:“我种植的茶是利用植物习性,以植物养植物的方法,天然增效,提高茶的品质。我种的是标本的绿茶,更是良心茶!”

“刚才,哥哥看到的豆腐坊,就是我在种植的茶树间种植的大豆,自产的黄豆,我又磨成豆腐,豆腐渣用于养猪,用猪粪做肥料,种植大豆,大豆根部产生的根瘤菌,正好被茶树所吸收,这就是我种茶的秘籍,也是我种的茶为什么被称之为纯天然和无公害的理由。我们这里的茶农,大都是在下雨天,以施氮素肥料为主,来提高茶叶的产量,但这样的茶肯定不如原生态的口感好!”

我问周强:“你种植的茶树,一共有多少亩?一亩地能产多大量呢?”

他说:“我们族上人,好多都不在这山里居住了,都搬进了大都市,留下了好多山丘荒坡,我就把它经营了起来,种茶,大约有50多亩。产量不是太高,每亩收入大约在1200多元吧,加上大豆收入还算可以的。但我种植的茶叶品质绝对是一流的品质,是标准的无公害茶叶,产的也不是太多,都让少君哥拉走在郑州销售了。”

朋友接过话,告诉我:“周强的茶,我拉到郑州,好多茶都送给了我的合作伙伴,都反映说口感纯正,香气浓郁而持久,与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大不相同。所以,我想让周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有多少我要多少,实行订单式包销。”

“不错,这种方法很好,我赞成。”我说

我们又品了一会儿茶后,决定去参观中南交通站与周性初先生组织农民开办的讲习所旧址。

                              周性初先生当年开办的讲习所旧址

在车上,周强向我们介绍他家老太爷周性初的故事。

周性初先生1884年3月2日出生在现在的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周家塘埂上洼。1920年,他与共产党先驱恽代英成为友人,并把在武汉成立的“互助社”的“大本营”迁到了柳林学校,传授新思想、传播新理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1925年冬,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受党组织委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10月,任中共柳林支部书记,把柳林建成为信阳县农民运动的中心区。1929年,周性初任南乡支部书记。为保持同鄂豫皖苏区的联系,县委在周性初的住处设立交通点,并让周性初先生具体负责联系事宜。为了稳妥起见,周性初在家开了一个油坊和红烟店,他在此接待和护送了许多来信阳巡视、开会、指导工作及往返鄂豫皖苏区的红军领导干部。苏区遭敌封锁,军用物资奇缺,周性初就通过各种关系,突破层层关卡,从鸡公山、汉口等地购买大量军用物资和药品运往苏区。周性初还设法收集了大量敌情报,配合苏区红军,奇袭柳林、李家寨火车站,重创敌军。1932年冬,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反革命围剿, 周性初协助省工委和信阳党组织及时地把所需药品送往苏区,配合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4年春,郑位三带人在信南创建游击根据地,并在周性初家建立鄂豫皖省委交通站,周性初任站长。同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周性初先后两次被捕。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1936年,周性初以货郎担的身份,为信南山区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同年夏,遭国民党通缉。后周性初肝病恶化,在信西白龙潭一亲戚家隐蔽,被敌区长侦知逮捕。11月3日晨,周性初先生惨遭杀害,终年52岁。

                              革命烈士周性初先生生前照片

当我们来到当时的农民讲习所旧址时,天色晚。看门的老人已经回家,我们只能看个外观外貌。听周强说学校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的陈列,也没什么很特殊的物件。我拿出手机,趁着光线还不太很弱,随手拍下一张周性初烈士生前主持的柳林讲习所的照片。

我们一行来到了交通站旧址,几间房屋显得异常破旧,是蓝色的小瓦、墙是砖与土坯的混合,裂缝处处可见,看上去有些支离破碎。只有院门旁写着的“中央军委豫南地下交通站旧址”纪念牌,富有一些现代气息,给这里的尘世土建筑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朋友告诉我说:解放后,对周强的老太爷周性初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先烈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中央军委豫南地下交通站旧址

周家人都觉得对不起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前辈,他们手捧前辈生前留下的有关遗物和证据资料,先后联系到先生生前的亲密战友,向有关单位和有关领导求证求助,最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周性初的丰功伟绩得以确认,告慰了周性初先生的在天之灵。为此,当地政府于1994年10月1日,专门在周性初先生的殡葬处立下“英名流芳千古  光辉永照后人----中央军委豫南交通站书记周性初烈士纪念碑”并在周性初先生生前工作过的豫南交通站旧址附近,修建一座纪念馆,定为党内政治文化现场体验点。

                            周性初烈士纪念碑

在周性初烈士纪念碑前,周强脸上流露出一种很复杂的表情,既悲痛,又自豪,还有惋惜。他说:“如果老太爷活到新中国成立,能看到今天的社会,人民过上如此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一定感慨万千,会说他们老一辈的鲜血没白流,死得值!”

在纪念碑前,我与朋友深深地鞠了三次躬。我们敬佩这位老

英雄坚定的革命信仰,更为老英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所折服。

该告别返程了,我依依不舍地紧握周强宽厚的大手,从他那朴实、和善的脸庞上,我看到了一位英雄后人的坚毅和执着!

作者简介:

王一川,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编辑、记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制文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等。曾为人民日报通讯员、河南日报专职通讯员。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党的生活、中华儿女、河南日报、鸭绿江、参花、百花园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及新闻作品2000多篇,累计800余万字,出版综合系列文集《风筝》二部。创作的诗歌《落叶》被收录《中国当代新诗人作品精选》一书。人物通讯《满腔热情写春秋》被中国文化档案馆收藏。散文《爸爸,用电磁炉要小心》荣获共青团河南省委举办的“我心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新闻《郑州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受欢迎 患重大疾病最高报销35万元》获中国人寿集团2013年度优秀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摄影作品《保险●大爱》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平安杯"摄影大赛一等奖。从事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以来,共获国家、省、市各类证书、奖杯、奖章与奖牌共计169枚(个)。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